水产养殖中,为何治病先治“鳃”,水温越高烂鳃越多?

水产养殖中,为何治病先治“鳃”,水温越高烂鳃越多?

恶性循环:缺氧导致鱼类频繁 “浮头”,鳃部与水面摩擦或暴露空气,加剧鳃丝损伤;同时,缺氧使鳃小片血管收缩,气体交换效率进一步下降。

(二)水温对水质的影响 —— 有毒物质积累刺激鳃组织

氨氮 / 亚硝酸盐毒性增强:高温加速有机物(残饵、粪便)分解,氨氮(NH₃)产生量增加;同时,亚硝酸盐(NO₂⁻)在高温下更难被硝化细菌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NO₃⁻)。

毒性机制:氨氮可穿透鳃上皮细胞,破坏细胞酶系统;亚硝酸盐会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导致 “生理性缺氧”;pH 值波动与黏液失衡。

鳃表面黏液层在高温或水质恶化时会异常分泌,形成 “黏液团”,堵塞鳃小片间隙,阻碍气体交换。

(三)水温对病原体繁殖的促进作用 —— 感染风险上升

细菌性烂鳃病高发、寄生虫病活跃、真菌继发感染。

(四)水温对水产动物应激与免疫力的影响 —— 抗病力下降

应激反应:高温导致鱼类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抑制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活性,使鳃组织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

代谢紊乱:高温下肝脏负担加重,解毒功能下降,体内毒素(如自由基)积累,可直接损伤鳃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影响细胞修复能力。

三、典型案例与现象佐证

养殖场景观察:夏季高温期(尤其是 30℃以上),池塘鱼类常出现 “暗浮头”(白天聚集于水体中上层,鳃盖张开频率增加),镜检可见鳃丝肿胀、黏液增多,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缺损。

疾病流行规律:细菌性烂鳃病在华南地区 5-9 月高发,华北地区 7-8 月高发,与水温上升期高度吻合;而冬季水温低于 15℃时,烂鳃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四、防控建议(基于水温与鳃病的关联)

控温与增氧、增加增氧设备、水质调控:定期换水(每次 1/3),使用微生物制剂甲宝裕或裕美宝、EM 菌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监测 pH 值。

鳃病预防、投喂含免疫增强剂产品,如甲宝裕、裕牧保、裕维葆有明显预防疾病效果,提升鳃组织抵抗力。

及时诊断与治疗:发现鱼类摄食减少、鳃部发黑或黏液增多时,立即镜检鳃丝,区分寄生虫性、细菌性或中毒性烂鳃,避免盲目用药。

“治病先治鳃” 的本质是抓住水产动物生理的核心环节,而水温升高通过 “缺氧 - 水质恶化 - 病原体繁殖 - 机体应激” 的多重机制。

裕邦助您养殖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鬼谷无双
365bet提前结束投注

鬼谷无双

📅 07-12 👀 8580
探索英特尔G3240的性能和优势(解密英特尔G3240处理器的关键特点和性能表现)
什么是疥肿
365速发官网

什么是疥肿

📅 06-28 👀 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