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 2.1 2.2 Vergano, Dan. Oldest Buddhist Shrine Uncovered In Nepal May Push Back the Buddha's Birth Date. National Geographic. 2013-11-27.

^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明昆長老《南傳菩薩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然而,作為菩薩,所修習的第四個波羅蜜的智慧,應該只是包括了道果智與一切知智之前的智慧。在此並沒有關係到菩薩在最後一世所證悟的智慧。在直到最後一世之前,菩薩所修的智慧波羅蜜只是到達觀智的行捨智的第一部份。後面部份的行捨智將會直接導向道智。所以在最後一世之前菩薩並不會嘗試去跨越第一部份,因為若他如此做,他就會證悟道果而成為聖者,以及證入涅槃。這樣他就不能成佛。因此我們應注意到菩薩所修的智慧波羅蜜只到行捨智的第一部份而已。

^ 楊碧玉. 梁發《勸世良言》一書及其對洪秀全的影響 (PDF). 復興崗學報. 2000, (80): 273-298. 又那釋家的和尚,專心誘惑男女敬佛拜佛,可往西天享極樂世界,且各和尚一些善事不做,好事不為,獨係朝夕念經拜佛,欲想成道往西天享極樂之意。但莫說成道往西天,無人所見杳冥之事,暫講他們寺觀裡面,多少和尚在病房之內,睡在床上,受苦不堪,叫喊號哭;又有些在街上討錢丐食,其難過日的;或餓死於山路中,屍骸臭霉爛生蟲的;又有衣服清潔穿紬著緞的;又有些飽暖乃思想姦淫邪色的。然其各和尚,均是奉拜佛祖,皆無事業,謂(為)何有些財多,有些貧乏,有些受極苦而死者?因佛祖不過係死了之人,自顧不暇,焉能護知他們?蓋他們想望脫凡屍成正道,往西天享樂之世界,都是虛望(妄)之極,何曾見有白日昇天成佛的和尚呵?由此觀之,其釋家之糊塗,亦是自己被迷,不過假佛為名,欺騙善心男女之人,甚則從中施謀,圖利益已之意。那有能幹的,以詭計容易誘惑人家,則有錢財豐足享用。那無能幹的,已入了迷局,欲想還俗,又怕駭羞,更兼身子懶怠已慣,不欲做甚麼辛苦功夫,故此親朋不肯資助,無奈何只要在街上化錢討食,受苦難而死,屍骸暴露,埋葬尚要求人料理,還說甚麼成道往西天享樂乎?那是謆人惑人而已矣。豈能以人手所作之像而奉拜之?欲求福者,正是緣木求魚也。則世人何故信從而奉拜之乎?只因各懷私意,彼此受惑而不自覺耳。27

^ 隨佛禪師. 談佛教與民俗信仰的端正關係——(一)佛教、一神教及民俗信仰的認識. 原始佛教會. [2025-02-15] (中文). 佛教的啟教者是 釋迦牟尼 世尊,出生於西元前約467年。世尊時代的社會,在政治上是處於部族間爭戰吞併的亂世,在思想與宗教上是處於一般民眾信仰之「理性本體論」的《奧義書》思潮、沙門集團及六師學派,極力對抗、挑戰貴族信仰之「擬人化本體論」的婆羅門教及種姓制度。然而,當時印度的思想界與宗教界,流傳的四部《吠陀》、婆羅門教、《奧義書》、沙門集團及六師學派,其中主要部份都是「本體論」。「擬人化本體論」為基底的一神宗教,其負面是極易教出缺乏理性思辨、排他性強、狂迷的信眾,以及盲目信求於種種超現實的理想,過度依賴於靈應而脫節現實人生。釋迦牟尼 世尊的教說基礎是「緣起論」,「緣起論」強調如實知見,並依據如實知見開展出務實實際的生命之道——八聖道,如實知見與實踐之道的結合與次第,稱為「四聖諦」及「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緣起論」有著徹底不同於「本體論」的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二者是絕然不同。「緣起論」的教說是「啟發人的自覺,開展務實、互利的現實人生,進而達成自度度他的解脫正道」。釋迦牟尼 世尊啟教的原因,是出自教育生命及引導生命回歸現實人生的解脫,完全不同於重在「改造社會結構、體制及統一群眾的政治性目的」的一神宗教。世尊自說其教化中,未說之法如同大地土,而宣說的教法如「爪上泥」,教說重在「四聖諦」(見大正藏《雜阿含》441,442經),其指出「生命有苦」、「生命有苦之生」、「生命有苦之滅」、「生命有苦滅之正道」。世尊不是如同一神宗教之「創世主」,自稱是統括全宇宙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美無缺。簡要的說, 釋迦牟尼 世尊的教說不是「無量無邊」,而是重於「如實、務實的知行合一教育」,絕然不同於「理想、玄虛的精神寄託」。在正統佛法的教育下,是教化出智情相應、自利利人、務實實際的人格,並有著關懷且包容的生命情懷,既不狂迷,也不偏激與排他。

^ 當眞嗣美. 沖縄語辞典:琉球語辞典 和琉辞典 さ. [202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 8.0 8.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爾時,變金色仙人於明旦時來看喬答摩。見其命過。復見地上卵破。尋童子跡至甘蔗園中。見其童子。爾時仙人入定觀察。此二童子從何而來。是誰之子。即知是彼喬答摩體胤。便生愛念。將二童子還其住處。每日撫養漸漸長大。即為立名。號曰暖生。因此稱為日種。復緣喬答摩體胤故。亦名喬答摩。從本身生故。名身生。復於甘蔗園中得故。亦名甘蔗種。由此四緣故。有此四號。」

^ 9.0 9.1

《雜阿含經·一〇八經》:「一時。佛住釋氏天現聚落。」

^ 10.0 10.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諸人當知。甘蔗軍將王亦名增長。有四大夫人。各生一男一女。其四王子。一名火炬面。二名大耳。三名象行。四名寶釧。……時四王子。各將其妹欲出國去。……爾時四王子。與諸人眾漸漸前行。至雪山下弶伽河側。近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時仙報曰。汝等之妹。互相配適。王子白曰。我等不知合得以不。仙人報曰。既不同母。通許此事。……時彼仙人有神通力。隨其所樂皆得成就。即持金瓶盛滿中水。詣餘好處灑水為界。告王子曰。汝等可於此地安止。時諸王子奉仙人教已。即築城壁止住其內。彼仙人灑水為界。因此立名。為劫比羅城百姓漸多城先窄小。時有天神見此事已。便指餘處其地寬廣。即就此處別立一城。因號此城。名為天示。時諸王子總集籌議。為我父王娶後妻故。令我兄弟出離本國。我等諸人應共立契。自今以後唯娶一婦更不娶餘。爾時增長王問群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群臣報曰。王諸子等因有過故。王令出國。並諸姊妹今者見在雪山之下天示城中。自廣營城邑。增長王曰。我諸子等。豈能如此自成就不。群臣報曰能。時增長王即大踴躍。端坐舉手告諸臣曰。我子大能。我子大能。由大威德言大能。大能故。得釋迦名。」

《長阿含經·阿摩晝經》:「爾時。世尊告阿摩晝。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王名聲摩。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南。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聲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等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教已。即詣雪山南直樹林中。到四子所。時諸母言。我女與汝子。汝女與我子。即相配匹遂成夫婦。後生男子。容貌端正。時。聲摩王聞其四子諸母與女共為夫婦。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真釋童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釋(釋。秦言能在直樹林。故名釋。釋。秦言亦言直)。聲摩王即釋種先也。」

^ 《翻譯名義集》卷一:「故佛諸文姓有六種,一、瞿曇,二、甘蔗,三、日種,四、釋迦,五、舍夷,六、剎利,今具釋之。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於後代,改姓釋迦。慈恩云:釋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

^ 《佛本行集經》:「時苷蔗王。為自所愛諸王子故。心思欲見。意情歡喜。而發是言。彼諸王子。能立國計。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稱為釋迦。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下。是故名為奢夷耆耶。以其本於迦毘羅仙處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毘羅婆蘇都。」

智顗《法華文句》:「瞿曇,此言純淑,亦名舍夷;舍夷者,貴姓也。」

《翻譯名義集》卷一:「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貴姓也。』此名訛略,正雲奢夷耆耶,《本行經》云:『以住釋迦大樹蓊欝枝條之林。是故名為奢夷耆耶。』此以其處而立於姓,故國名舍夷。」

^ 《大唐西域記》卷七:「薩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siddha),唐言一切義成,舊曰悉達多(Siddhārtha),訛略也。」這應是由於方言不同,使得佛陀有不同名字的傳出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菩薩生時。五百宮人各生一男。謂贊鐸迦而為上首。五百宮人各生一女。旃尼而為上首。五百大臣各生一男。鄔陀夷而為上首。有五百象各生一子。報灑陀子而為上首。五百馬各生一子。馬囉呵馬子而為上首。五百寶藏自開出現。四方諸國王等悉皆降伏。常獻種種雜物而來奉事。爾時大臣見是相已。來白大王。王聞此事便深思念。我今此子。成就一切諸善事業。因此大王號此太子。名為成就一切事。是故菩薩初得此名。時劫比羅城有一藥叉。名為釋迦增長。城內若有釋迦族類。生得男女。先將向彼藥叉。而為作禮。……時淨飯王作思念曰。此住劫比羅城諸釋種等。性懷獷烈。心意兇暴。多起人我。堅鞕惡性。彼見太子入城。皆如牟尼。默然而住。以此緣故。可呼太子名為釋迦牟尼。時釋迦牟尼菩薩。至藥叉廟所。彼釋迦增長藥叉。遙見菩薩漸近廟所。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菩薩。眾人見已。甚大驚怪。即往淨飯王所白言。大王。今藥叉神。遙見太子。從廟而出。頂禮雙足。時王聞已。甚大歡喜。作如是言。若天神禮拜太子故。知是天中天。以此緣故。號為天中天。……時淨飯王。見此事已便作是念。而此菩薩一指鉤器。五百大象悉皆卻退。若用兩手必敵一千。是故號之名千象力。此是菩薩第四名號。」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詣迦施那國波羅痆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是時五人在彼林中。……就座而坐。五人供養。未知世尊得成正覺。心生輕慢。所有言說皆喚如來在俗名號。或喚喬答摩。或喚具壽。或喚種族。是時世尊。見毀呰已。告五人曰。於如來處。莫喚俗姓喬答摩、具壽、種族、名字。若如是毀呰如來者。失大利益。生生之處。於長夜中而受苦惱。何以故。若復有人。頻喚如來俗姓名號等。彼無智人。生生之處。失大利益。常受苦惱。汝等應知。自今以去。於如來所莫喚俗姓。」

^ 16.0 16.1 《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 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文」為明母臻攝字,中古音接近mon或mun,故muni亦可音譯為「文」,有些古代文獻錯解「文」為其義。

^

《翻譯名義集》卷一:「釋迦牟尼,摭華云。此云能仁寂默。」

^ 《釋迦文佛頌並引》宋.蘇軾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蘇軾,為亡妻同安郡君王氏閏之,請奉議郎李公麟敬畫釋迦文佛及十大弟子。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場供養。軾拜手稽首而作頌曰:「我願世尊,足指按地。三千大千,凈琉璃色。其中眾生,靡不解脫。如日出時,眠者皆作。如雷震時,蟄者皆動。同證無上,永不退轉。」

^ 《八十華嚴》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佛』,或名『第七仙』,或名『毘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

^ 渥德爾、王世安 (2000),47-48頁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由此因緣立為地主。爾時地主見彼諸人。若有過者如法治罰。若無犯者如法養育。爾時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眾既同意。立為地主。故得太同意名。能擁護劣弱。故得剎帝利名。如法治國。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戒行智慧。故號為大同意王。其王立時眾人相呼。為有情大同意王。」

《長阿含經·小緣經》:「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

《瑜伽師地論》:「如是器世間成已。有諸有情。從極淨光天眾同分沒來生此中。餘如前說。……復從此緣諸有情類更相顧眄便起愛染。次由能感男女業故。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生起。遞相陵犯起諸邪行。遂為他人之所訶呰。方造室宅以自隱蔽。復由攝受粳稻因故。遂於其地復起攝受。由此緣已更相爭奪。不與取法從此而生。即由此緣立司契者。彼最初王名大等意。如是便有剎帝利眾、婆羅門眾、吠舍眾、戍陀羅眾。出現世間。漸次因緣如經廣說。」

遁倫《瑜伽論記》:「司契者。司謂衙府。契謂要限。則官長也。摩訶三末多。此雲大等意。大眾齊等意樂。共同立以為尊者也。亦名差摩塞縛彌。此雲田主。諸剎帝利種此後也。」

^

《中阿含經·梵志品·婆羅婆堂經》:「世尊問曰:婆私吒!於意云何?若諸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波斯匿拘娑羅王。如是波斯匿拘娑羅王,則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我耶?答:世尊曰,諸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波斯匿拘娑羅王者,此無奇特;若波斯匿拘娑羅王,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世尊者,此甚奇特。世尊告曰:婆私吒!波斯匿拘娑羅王,不如是意,而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我;沙門瞿曇,種族極高,我種族下;沙門瞿曇,財寶甚多,我財寶少;沙門瞿曇形色至妙,我色不妙;沙門瞿曇有大威神,我威神小;沙門瞿曇有善智慧,我有惡智。婆私吒!但波斯匿拘娑羅王,愛敬於法,至重供養,為奉事故,而於我身,下意愛敬,至重供養,奉事於我。」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出家經》:「雪山山腹是故居,憍薩羅國往昔住,具備財寶勇進者,端方正直一民族。彼之族姓為日種,彼之生族曰釋迦,由彼家族我出家,非為冀求諸欲者。」該經中講述釋迦牟尼與摩揭陀國頻毗沙羅王的對話。

^ 玄奘譯為劫比羅伐窣堵國(Kapilavastū,在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附近)。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爾時夫人其念便息。又復思惟。……欲於父王園苑中居止。便告王曰。王聞是語。即令使者往善悟王處報雲。今摩耶夫人。意欲就彼父王藍毘尼園中居止。王聞是語。便即差人。敷設掃灑。令摩耶夫人及諸侍從婇女。詣藍毘尼園。而為遊觀。乃見一無憂樹。花葉滋茂。夫人慾生太子。便手攀其樹枝。時天帝釋。知菩薩母心懷慚恥。多人眾中不能即誕其子。便作方便。發大風雨。令諸人眾各自分散。是時帝釋。化作老嬭立夫人前。夫人即生。……從胎出時。無諸濃血及餘穢惡。其菩薩母欲產之時。不坐不臥攀樹而立。無諸苦惱後有。菩薩常法。」

^ 後期大乘佛教界將此句詮釋為每位有情眾生皆有的第八識如來藏為最尊、獨一無二,無量義

^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那羅迦經》:「聞諸天聲仙人急,下降淨飯王宮廷,坐其處告釋迦眾,我今欲見此童子。釋迦族等爐金工,鍛練輝耀如金黃,高貴容貌童子麗,為阿私陀仙人見。輝耀行空如火焰,清淨霽雲如滿月,照曜大地如秋陽,阿私陀仙生歡喜。諸天有骨千圓輪,空中護持有傘蓋,金柄拂塵上下扇,不見持拂傘蓋人。黑妙結髮斯見已,頭上白傘為翳遮,如錦毯中之黃金,躍踴喜心抱太子。彼通真言及相好,抱取釋迦驗牛王,欣樂心發感歎聲,人間無上最上者。隨念自己將終時,仙人怏怏眼流淚,釋迦族見仙人泣,莫非童子有障礙。」

^ 《巴利文大藏經·小部·經集·大品·那羅迦經》:「仙人告慰釋迦族,我非隨念子不利,童子絕無任何障,彼非凡庸善留意。童子得成無上覺,得見最上之清淨,彼之梵行廣弘通,憐愍眾生轉法輪。然我餘命不久世,正覺之前我命終,無等之法我不聞,我心故此苦惱痛。」

^

《中阿含經·心品·瞿曇彌經》:「爾時,摩訶簸邏闍鉢提瞿曇彌,持新金縷黃色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慈愍我故,願垂納受。世尊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大生主瞿曇彌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慈愍我故,願垂納受。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曇彌!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便供養我,亦供養眾。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執拂侍佛,於是,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此大生主瞿曇彌,於世尊多所饒益,世尊母命終後,乳養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大生主瞿曇彌,實於我多所饒益,我母命終,後乳養於我。」

《中阿含經·林品·瞿曇彌經》:「尊者阿難復白曰:世尊!瞿曇彌大愛,為世尊多所饒益,所以者何?世尊母亡後,瞿曇彌大愛,鞠養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瞿曇彌大愛,多饒益我,謂母亡後,鞠養於我。」

馬鳴《佛所行讚》:「時摩耶夫人,見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眾美悉備足,過喜不自勝,命終生天上。大愛瞿曇彌,見太子天童,德貌世奇挺,既生母命終,愛育如其子,子敬亦如母。」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時彼大王。即將太子還於本宮。令宮乳母依時養育。彼乳母等甚大歡喜。即以雙手。於父王邊捧受太子。在宮閣內勤加養育。……其菩薩母產菩薩已。七日命終生三十三天。菩薩常法。……爾時菩薩坐於嬭母膝上。於金槃中食香稻飯。極多不息。嬭母見多遂奪食器。菩薩以手捻其金槃。其嬭母不能奪此食器。乃至八嬭母奪此食器。亦皆不得。」

《佛本行經》:「乳母收養,如育嬰孩。請諸舊德,曉事母人;圍衛擁護,不離左右。」

^

《普曜經》:「又今太子轉當長大,誰能養育令長大乎?皆和共議:唯大愛道能育慈心,推燥居濕飲食乳哺使長大耳。大愛道者,太子姨母,清淨無夫,是能堪任常不遠離。時白淨王,與諸釋種和同共往,詣大愛道說是意故:太子母終,爾時姨母乳哺令長。時大愛道則然可之。」

《方廣大莊嚴經》:「諸釋耆舊咸作是言。汝等年少色盛心舉。不堪依時養育太子。摩訶波闍波提。親則姨母有慈有惠。唯此一人堪能養育。是諸釋種皆共和合。請摩訶波闍波提。為養育主。時輸檀王躬抱菩薩。付於姨母而告之言。善來夫人當為其母。摩訶波闍波提奉王勅已。命三十二養育之母。」

《佛本行集經》:「時迦毘羅。相去不遠。復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為善覺。……生於八女。一名為意。……八名摩訶波闍波提(隋言大慧。亦云梵天)。……時淨飯王。聞是語已。作如是言。我今當索是女作妃。令我苷蔗轉輪聖王苗裔不絕(此是律家作如是說。又言大慧是菩薩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經文。又言輸頭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如阿波陀那經說。撿諸經文。此義是實)。時淨飯王。即遣使人。往詣善覺大長者家。求索大慧。為我作於波闍波提(波闍波提者隋言生活本)。……一時迎取八女向宮。至於宮已。即納二女。自用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餘六女。分與三弟。」「時釋種族。語彼婦言。汝等一切。年少盛壯。意耽色慾。汝等不能依時養育。亦復不能依法慈憐。唯此摩訶波闍波提。親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將息養育童子之身。亦復堪能奉事大王。彼諸釋種。一切和合。勸彼摩訶波闍波提。為母養育。」

^

《中阿含經·柔軟經》:世尊告諸比丘。自我昔日出家學道。為從優遊.從容閑樂.極柔輭來。我在父王悅頭檀家時。為我造作種種宮殿。春殿.夏殿及以冬殿。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時執仗釋種有一童女。名耶輸陀羅。容色端正世所希有。……群臣諸人遞相謂曰。此耶輸陀羅。族姓尊貴顏容具足。於諸女中最為殊勝。堪為太子宮中侍衛。群臣諸人同議斯已。向淨飯王具陳此事。時王即遣二婇女。圍遶耶輸陀羅。入太子宮內。……彼時菩薩有三夫人。一名鹿王。二名喬比迦。三名耶輸陀羅。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前後圍繞在於宮內。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太子見是童女福相殊勝身有光明,心大歡喜下師子座,依古儀禮,互相設拜,拜已復坐合掌恭肅。時僚等俱白王言:「如是童女諸相具足,福德深厚,堪與太子為其夫人。」王即詔命二萬童女,圍繞耶輸陀羅同入宮室。……爾時太子有三夫人:耶輸陀羅、虞閉迦、蜜里誐惹;及六萬宮人朝夕供侍。

《佛說十二遊經》: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長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三殿凡有六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萬婇女。

《佛本行集經》:爾時大臣摩訶那摩。見於太子一切技藝。勝妙智能。最為上首。而作是言。唯願太子。受我懺悔。我於先時。謂言太子不解多種技巧藝能。令我心疑不嫁女與。我今已知。願受我女。用以為妃。爾時太子占良善日及吉宿時。稱自家資。而辦具度。持大王勢。將大王威。而用迎納耶輸陀羅。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又復共於五百婇女。相隨而往。迎取入宮。共相娛樂。受五欲樂。……時淨飯王。為其太子立三等宮。以擬安置於太子故。第一宮內。所有婇女。當於初夜。侍衛太子。第二宮內。其諸婇女。於夜半時。供承太子。第三宮內。諸婇女輩。於後夜時。侍奉太子。其第一宮。耶輸陀羅。最為上首。二萬婇女。圍繞侍立。第二宮中。摩奴陀羅(隋言意持)而為上首。諸師復言。此意持妃。唯聞其名。不見現在及往緣事。第三宮內。即瞿多彌。而為上首。如是次第。侍御太子。諸婇女等。合有六萬。

《修行本起經》:有小國王,名須波佛(漢言善覺),有女名裘夷,端正皎潔天下少雙。……於是善覺,嚴辦送女,詣太子宮,眾伎侍從,凡二萬人,晝夜娛樂,絕世之音。……即復為娉妙女,一名眾稱味,二名常樂意。其一夫人者,二萬婇女,三夫人者,凡有六萬婇女,端正妙好,天女無異。

^

《佛所行讚》:廣訪名豪族。風教禮義門。容姿端正女。名耶輪陀羅。應嫂太子妃。……賢妃美容貌。窈窕淑妙姿。瓌艷若天后。同處日夜歡。……時白淨太子。賢妃耶輸陀。年並漸長大。孕生羅睺羅。白淨王自念。太子已生子。歷世相繼嗣。正化無終極。太子既生子。愛子與我同。不復慮出家。但當力修善。

《佛本行經》:執杖釋種女,姿貌如天女;心忍辱如地,面暉如月滿。古聖王苗裔,相應玉女寶;德廣覆天下,除憂如天樂。持重有智慧,相好容貌光;名稱最第一,是故號除稱。……合宮盡歡喜,皆共同舉聲;稱曰真得妃,莫不同甚歡。如是歌稱聲,斯須流聞王;王聞甚歡悅,重賜名寶珍。

《佛說普曜經》:於斯執杖釋種以女俱夷送詣白淨王宮,為菩薩妃;隨世習俗現相娛樂,婇女八萬四千,俱夷為尊。

《方廣大莊嚴經》:於迦毘羅城求訪如是令德之女。有一大臣名為執杖。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相好端嚴姝妙第一。不長不短不麁不細。非白非黑具足婦容。猶如寶女。……(菩薩)人間一切伎能及過人上。諸天伎藝。皆悉通達。於是執杖大臣白輸檀王及諸釋種一切眾會言。我今以女為太子妃。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隨順世法現處宮中。八萬四千婇女娛樂而住。耶輸陀羅為第一妃。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太子至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閱國中名女數千,無可意者。最後一女,名曰瞿夷,端正好潔,天下第一;賢才過人,禮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異出菩薩本起經》:王為太子,閱一國中女,得數十萬女,令太子目閱視之訖,無有可太子意者,最後一女,名曰俱夷,太子曰:「吾欲娶是女。」王即為太子娶之。

《過去現在因果經》:有一釋種婆羅門,名摩訶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輸陀羅,顏容端正,聰明智慧,賢才過人,禮儀備舉,有如是德,堪太子妃。……王即令諸臣擇採吉日,遣車萬乘,而往迎之。既至宮已,具足太子婚姻之禮,又復更增諸妓女眾,晝夜娛樂。

^

《長阿含經·大本經》:今我有子。名曰羅睺羅。

《善見律毘婆沙》:時城中諸釋婦女。聞佛將徒眾入城乞食。各開窓戶看佛乞食。時羅睺羅母在樓殿上聞佛入城乞食。心自念言。本在家時。著天冠瓔珞。乘七寶輦輿。千乘萬騎。前後圍遶出入。今者剃除鬚髮著袈裟。持鉢乞食。我今觀看為好以不。作是念已。即開窓看。遙見佛放五色光。其光照地。猶若融金。耶輸陀羅見已。即入白王言。王兒今者入城乞食。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爾時菩薩。在於宮內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萬婇女。若不與其為俗樂者。恐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當與耶輸陀羅共為娛樂。其耶輸陀羅因即有娠。……釋迦牟尼今不捨命。見證無上正智。時淨飯王及諸眷屬。並劫比羅城人眾。聞此語已不勝歡躍。時耶輸陀羅。聞世尊菩薩證無上智。生憙悅曰。誕一息。斛飯王亦生一息。於時月蝕。淨飯王見此盛事。甚大歡喜慶悅充滿。……會諸群臣。為耶輸陀羅所生之息。而立其名。內宮侍女前白王曰。此子生時羅怙障月。因此應以為名羅怙羅。

^

《大史》:悉訶薩羅王的子孫是八萬二千個王,闍耶斯那是最後一個。他們都是迦毘羅衛的著名的釋迦王。師子頰大王是闍耶斯那的親生子。闍耶斯那的女兒叫耶輸陀羅。天臂城的國王叫天臂釋迦。鴦惹諾和迦遮那是他的兩個孩子。迦遮那是師子頰王的王后。釋迦族鴦惹諾王的王后是耶輸陀羅。鴦惹諾王的兩位公主是摩耶和波闍波提。兩個兒子是檀咤巴尼(Daṇḍapāṇi,執杖)和釋氏善覺。而師子頰王有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淨飯、斛飯、釋飯、白飯、甘露飯,以及阿蜜多、缽蜜多,五男二女。釋氏善覺的第一個妃子是阿蜜多,她有兩個孩子:跋陀迦遮那和提婆達多。摩耶和波闍波提都是淨飯王的王妃。淨飯大王和摩耶的王子就是我們的勝者。大牟尼出生在從未間斷的摩訶三末多世系之中,他在所有剎帝利之上。菩薩悉達多太子的夫人是耶輸陀羅(Yaśodharā;巴利文稱跋陀迦遮那,Bhaddakaccānā),她的兒子是羅睺羅。

《佛說處處經》:佛姑子名須那察多(善星)。隨侍佛八年便生念。與我兄弟俱行。而獨端正有三十二相。便惡意生。隨佛後掃佛跡。不令人見佛相。復於人中說佛無道。但言語中人意耳。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經。羅睺羅母(至)亦與眷屬俱。贊曰。四內眷諸尼眾也。梵雲耶戍達羅。此雲持譽耶輸陀羅訛也。形容美麗近遠聞知。生育羅睺天人讚詠。故名持譽。譽美稱也。相傳釋雲。是乾闥婆女。彼生兒為樂神。生女為玉女也。若稱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後持譽父母欲得將還。明非玉女。未曾有經.須達拏經.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佛有三夫人。一瞿姨。二耶輸。三鹿野。各有二萬婇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母為名。亦無過失。又經雲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摩耶。三羅睺。故涅槃雲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上二尼眾各得出家。道行久成希聞妙法。有緣皆至眷屬俱來。

^ 37.0 37.1 37.2 渥德爾、王世安 (2000),49頁

^ 《巴利文大藏經·經藏·中部·聖求經》(第26經):「諸比丘!於是而後,予於少壯有漆黑之發充滿蓬勃朝氣與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於父母不樂,啼淚痛哭之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在家成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為修行者,不論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無上寂靜最上道而往阿羅羅迦羅摩仙人之處,往而白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言:『尊者迦羅摩,我願於此法、律,以行梵行。』」

^ 39.0 39.1 39.2 渥德爾、王世安 (2000),50頁

^ 達摩難陀等,3頁

^ 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每尊佛在過去世身為菩薩時,每世都會修習精進波羅蜜。除此之外,在將要開悟的最後一世裡,在出家後他會至少修苦行七天。過後,在將快開悟時,他會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下決心奮鬥,想:「且讓我剩下皮膚,且讓我剩下肌腱,且讓我剩下骨頭,且讓我的血肉乾枯。除非能證悟一切知智,否則我絕不從此座起身。」

^ 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 Pariyatti. 2001年1月1日: 21–29 [2013年9月4日]. ISBN 978-1-928706-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9月27日). (英文)

^ 渥德爾、王世安 (2000),51頁

^ 渥德爾、王世安 (2000),57頁

^ 《佛說三轉法輪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10. 義淨譯. [201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因名此經為三轉法輪

^ 雜阿含379經 轉法輪經. [201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0).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

^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5:「轉法輪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四相。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是名第二轉四相。是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四諦中生眼、智、明、覺。有人言: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輪解說。是三乘義,名為轉法輪。」

^ 《長部·大般涅槃經》:阿難!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長阿含經·遊行經》:吾已老矣。年粗八十。

^ 《長部·大般涅槃經》: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往赴竹林村,至已,世尊住於竹林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毘舍離近處,於朋友、知識或知己之處雨安居。我亦當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諸比丘應諾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毘舍離之近處,於朋友、知識或知己之處入雨安居。世尊亦於竹林村入雨安居。世尊於此入雨安居時,忽患激痛之痢病,幾乎近於絕命。《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飢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毘舍離及越祇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

^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與尊者往赴大林重閣講堂。至已,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汝往告凡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告汝等,諸行是因緣和合法,皆歸老朽壞滅,當精進不放逸。不久如來當般涅槃,三個月後,如來則般涅槃。」《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世尊告阿難。俱詣香塔。在一樹下。敷座而坐。佛告阿難。香塔左右現諸比丘。普勅令集講堂。……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 《長部·大般涅槃經》:世尊告鐵匠子曰:「汝所備辦之栴檀樹菌茸供奉與我,備辦其他之嚼食、噉食,供奉與諸比丘!」鐵匠子准陀應諾世尊:「唯然,世尊。」則從所備辦之栴檀樹菌茸,供奉世尊,其他之嚼食、噉食供奉諸比丘。爾時世尊言鐵匠子准陀曰.「准陀所剩餘之菌茸,應埋藏於洞穴。准陀!我於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門、婆羅門及天、人之間。除如來之外,不見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長阿含經·遊行經》:是時。周那尋設飲食。供佛及僧。別煮栴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食用鐵匠純陀(Cunda)進獻的糕餅與「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Franke 將此字譯為「柔軟的公豬肉」;Arthur Waley 則對此字作了下列四種解釋:豬吃的軟食、豬所嗜吃的食物、豬肉中最軟的部分,被豬所踏碎的食物。(K.T.S. 薩羅著:〈古印度佛教的不殺生思想〉)宇井伯壽《關於阿含經成立之考察》:偈中有旃檀樹耳是從漢譯,這是一種菌類。原語是Sukara-maddava,現代學者譯成豚肉、豚之乾肉或是菌類。巴利系的古代注釋解釋為豚的嫩肉,而引用此解釋的注釋書又說有人認為並非豚肉而是竹筍;又有人說為菌類;更有人說是一種食物(ekam rasāyatanam) (Udāna edited by Steinthal, p.81, note 1)由此可知,在寫此注釋書的五六世紀時,對此就已不能明確地了解。因此我從漢譯之說,採用菌類的說法。當然這並非有多數決定,而是認為在此場合,用此譯語比較穩當。學者有時採用解作豚肉的古註。此是與文學的語源作一併的解釋。更多少附以理由而主張是豚肉。雖說是古註,但因無足以令其他學者採信的根擦,才產生異說,而錄此異說的大注釋者達摩波羅(Dhammapāla)也不得取捨,未能決定。又現在的學者不明他國的古代風俗,如果只按照文字表面去解釋,是極不可靠之事,並且其他的多少理由,並不包含使人們得以承認的理由,故說應解為豚肉是有失於奇矯。這並非說我不贊成解為豚肉這一點,而是對這種研究議論的態度,不敢苟同。佛陀在吃了旃檀樹耳之後,腹得痢病之痛。原文是下痢之後(viriccamāna),此可解為下痢不止。此一語實在是很寫實地描繪了當時的光景。

^ 《長部·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食鐵匠子准陀之供食時,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極,幾近於死。《長阿含經·遊行經》:爾時。周那取一小座於佛前坐。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大眾圍遶。侍從而還。中路止一樹下。告阿難言。吾患背痛。汝可敷座。

^ 《阿育王經》卷第六載王舍城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其中包括佛索水而不與。《雜事》作以濁水供佛。

^ 《長阿含經·遊行經》:八日如來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佛般泥洹經》:經曰佛以四月八日生。八日棄國。八日得道。八日滅度。《般泥洹經》:佛從四月八日生。四月八日捨家出。四月八日得佛道。四月八日般泥洹。大乘佛教《大般泥洹經》:二月十五日臨般泥洹。《善見律毘婆沙》: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大史》:在吠舍佉月月圓日,這盞世界明燈熄滅。《大毘婆沙論》:謂佛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爾時月輪沒於山頂。《大毘婆沙論》:一歲有十二月。晝夜增減略為二時。由減及增各六月故。然晝與夜增減相違。雖各二時而無四位。晝夜增減各一臘縛(96秒鐘)。月則各一牟呼栗多(48分鐘)。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於中晝夜多少四類不同。增位極長不過十八。減位極短唯有十二。晝夜停位各有十五。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秋分)。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至末伽始羅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晝十四至報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十三。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冬至)。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至頗勒窶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晝十三。至制怛羅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晝十四。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春分)。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至誓瑟搋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十六。至阿沙茶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十七。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夏至)。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至婆達羅鉢陀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晝十七。至阿濕縛庾闍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晝十六。如是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停等。是名略說時之分齊。玄奘《大唐西域記》: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又分一歲以為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呾羅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當此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謂頞沙荼月。室羅伐拏月。婆羅鉢陀月。當此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謂頞濕縛庾闍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謂報沙月。磨袪月。頗勒窶拏月。當此從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兩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雲坐夏。或雲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推如來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參差。……菩薩誕靈之處。菩薩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當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則曰。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以吠舍佉月後半八日踰城出家。當此三月八日。或雲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當此三月十五日。……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般涅槃。當此三月十五日也。說一切有部。則佛以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入般涅槃。此當九月八日也。自佛涅槃諸部異議。或雲千二百餘年。或雲千三百餘年。或雲千五百餘年。或雲已過九百未滿千年。《宿曜經》:景風曰大唐以建寅為歲初。天竺以建卯為歲首。然則大唐令月皆以正月二三四至於十二。則天竺皆據白月十五日夜太陰所在宿為月名。故呼建卯為角月。建辰為氐月。則但呼角氐心箕之月。亦不論建卯建辰及正二三月也。此東西二之異義。學者先宜曉之。印順《佛教史地考論·五、紀念佛誕說佛誕》:可以肯定的解說:經中說二月,依印度曆法的吠舍佉月說。說四月,是依中國夏正的陰曆說。這樣,經中說二月,說四月,並不矛盾。

^ 衛塞節前夕準備就緒 佛教團體邀民浴佛. [201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釋迦牟尼.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見精舍內,佛像儼然,結加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斂,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顏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故,今像手倣昔下垂。』……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造像量度經·妄造誡》:「若不具尺寸之過惡如何?則出戒大教王經曰:……別有宜戒者,一一叵盡言。智者須謹慎,因果不爽故,相勉莫莽鹵,欽遵準量度。」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謂有外道名劫比羅。古雲迦毘羅訛也。此雲黃赤。鬢髮面色並黃赤故。今西方貴波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

^ 《鼻奈耶》卷5:「調達……語諸比丘:『此亦釋種瞿曇,我亦釋種瞿曇。此亦母族成就,我亦母族成就。此亦生釋家,我亦生釋家。此族姓與我無殊。』」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諸釋種,於過去時,不同業者,出城而去,或往末羅國,或往泥波羅,或往其餘聚落城邑。」

^

《大唐西域記》:「誅釋西南有四小窣堵波。四釋種拒軍處。初勝軍王嗣位也。求婚釋種。釋種鄙其非類。謬以家人之女。重禮娉焉。勝軍王立為正後。其產子男是為毘盧釋迦王。毘盧釋迦欲就舅氏請益受業。至此城南見新講堂。即中憩駕。諸釋聞之逐而詈曰。卑賤婢子敢居此室。此室諸釋建也。擬佛居焉。毘盧釋迦嗣位之後。追復先辱便興甲兵至此屯軍。釋種四人躬耕畎畝。便即抗拒兵寇退散。已而入城。族人以為承輪王之祚胤。為法王之宗子。敢行兇暴安忍殺害。污辱宗門絕親遠放。四人被逐北趣雪山。一為烏仗那國王。一為梵衍那國王。一為呬摩呾羅國王。一為商彌國王。奕世傳業苗裔不絕。」

^ 《大智度論》卷88:「隨此間閻浮提中天竺國人所好,則為現三十二相。天竺國中人於今故治肩髆,令厚大頭上皆有結為好,如人相中說,五處長為好。眼耳鼻舌臂指髀手足相,若輪若蓮華若具若日月。是故佛手足有千輻輪、纖長指、鼻高好、舌廣長而薄,如是等皆勝於先所貴,故起恭敬心。」

^

《中阿含經·三十二相經》:

《長阿含經·大本經》:

1. 大人足安平立。(扁平足)

2. 大人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兩腳底各有一千輻輪)

3. 大人足指纖長。

4. 大人足周正直。

5. 大人足跟踝後兩邊平滿。(足踵圓滿無凹)

6. 大人足兩踝傭。

7. 大人身毛上向。

8. 大人手足網縵。猶如鴈王。(手腳指間皆有縵網如鵝的腳蹼一樣)

9. 大人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兜羅華。

10.大人肌皮軟細。塵水不著。

11.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生。色若紺青。如螺右旋。(身上長滿毛髮,所有毛是右旋,天青色,向上緊貼)

12.大人鹿腨腸。猶如鹿王。(股肉纖圓宛如鹿王)

13.大人陰馬藏。猶良馬王。(男人的性器官在肚子裡)

14.大人身形圓好。猶如尼拘盧樹。上下圓相稱。(肩膀和身長一樣寬如尼拘盧樹)

15.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申手以摩其膝。(直立時雙手長過膝蓋)

16.大人身黃金色。如紫磨金。

17.大人身七處滿。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兩足、兩掌、兩骨和頭頂七地方皆平滿)

18.大人其上身大。猶如師子。

19.大人師子頰車。(兩頰隆滿如獅子)

20.大人脊背平直。

21.大人兩肩上連。通頸平滿。

22.大人四十齒牙。(一般人牙齒是卅二齒,佛四十顆牙)

23.平齒。(牙齒排列整齊)

24.不踈齒。

25.白齒。

26.通味第一味。

27.大人梵音可愛。其聲猶如加羅毘伽。

28.大人廣長舌。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

29.大人承淚處滿。猶如牛王。

30.大人眼色紺青。

31.大人頂有肉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

32.大人眉間生毛。潔白右縈。

1. 足安平。足下平滿。蹈地安隱。(扁平足)

2. 足下相輪。千輻成就。光光相照。(兩腳底各有一千輻輪)

3. 手足網縵。猶如鵝王。(手指腳趾之間有蹼如鵝)

4. 手足柔軟。猶如天衣。

5. 手足指纖。長無能及者。(即手指和腳趾沒有任何人可以比他纖長。甚至超過女人)

6. 足跟充滿。觀視無厭。(足踵圓滿無凹)

7. 鹿膊腸。上下傭直。

8. 鉤鎻骨。骨節相鉤。猶如鎻連。

9. 陰馬藏。(男人的性器官在肚子裡,即睪丸及陽具皆如馬一樣的內縮在身內)

10.平立垂手過膝。(直立時雙手長過膝蓋)

11.一一孔一毛生。其毛右旋。紺琉璃色。(身上長滿毛髮,所有毛是右旋,天青色,向上緊貼)

12.毛生右旋。紺色仰靡。

13.身黃金色。

14.皮膚細軟。不受塵穢。

15.兩肩齊亭。充滿圓好。

16.胸有卍字。

17.身長倍人。(身高比一般人高一倍)

18.七處平滿。(兩足、兩掌、兩骨和頭頂七地方皆平滿)

19.身長廣等。如尼拘盧樹。(肩膀和身長一樣寬如尼拘盧樹)

20.頰車如師子。(兩頰隆滿如獅子)

21.胸膺方整如師子。

22.口四十齒。(一般人牙齒是卅二齒,佛四十顆牙)

23.方整齊平。(牙齒排列整齊)

24.齒密無間。

25.齒白鮮明。

26.咽喉清淨。所食眾味。無不稱適。

27.廣長舌。左右舐耳。

28.梵音清徹。(聲音清澈宏亮)

29.眼紺青色。

30.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

31.眉間白毫柔軟細澤。引長一尋。放則右旋螺如真珠。

32.頂有肉髻。

《金剛經》:「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भ vṛṣabha vṛṣabhá m. f. n. (cf. ṛṣabha) manly mighty, vigorous, strong(applied like vṛṣan to animate and inanimate objects)Lit. RV. Lit. AV. vṛṣabha m. (ifc. f (ā).) a bull(in Veda epithet of various gods, as of Indra, Bṛihas-pati, Parjanya; according to Lit. Sāy. = varṣayitṛ, "a showerer of bounties, benefactor") Lit. RV.

^ 《相應部·有偈篇·拘薩羅相應·S.3.19.無子》:Amanussaṭṭhāne udakaṃva sītaṃ,Tadapeyyamānaṃ parisosameti;Evaṃ dhanaṃ kāpuriso labhitvā,Nevattanā bhuñjati no dadāti.Dhīro ca viññū adhigamma bhoge,So bhuñjati kiccakaro ca hoti;So ñātisaṅghaṃ nisabho bharitvā,Anindito saggamupeti ṭhāna nti.

元亨寺譯文:「如無人山野清水,無人飲用自行滅,若猶卑人得富者,不自用亦不與他,英雄識者以得富,自用並供其他事,彼牛王養親族群,無被非難行天界。」

《雜阿含經·一二三二經》:「曠野湖池水,清涼極鮮淨,無有受用者,即於彼消盡。如是勝妙財,惡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徒自苦積聚,聚已而自喪。慧者得勝財,能自樂受用,廣施作功德,及與親眷屬,隨所應給與,如牛王領眾。施與及受用,不失所應者,乘理而壽終,生天受福樂。」

《別譯雜阿含經·五九經》:「譬如鹹鹵土,中有冷汪水,鹹苦不可飲,後自煎涸盡。儜夫亦復爾,雖有多財寶,不能自衣食,亦不施他人,是名為儜者。有財能布施,譬如平博地,有好清流池,林亦甚蔚茂,人獸同快樂。是名為智者,如似大牛王,生則受快樂,死則生天上。」

^

馬鳴《大莊嚴論經》:「並及八輩眾,無垢清淨僧,富那脇比丘,彌織諸論師。薩婆室婆眾,牛王正道者,是等諸論師,我等皆敬順。」「汝今寧不聞,釋種具大悲,牛王正道者,所說之法耶。」「佛說三種人,應為起塔廟,釋迦牛王尊,正應為作塔。」

^ 67.0 67.1 《雜阿含經·一〇二經》:「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說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康熙字典》特:……《說文》朴特,牛父也。《玉篇》牡牛也。《書·舜典》格於藝祖,用特。《傳》特,一牛也。《禮·郊特牲註》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又牡馬亦曰特。《廣韻》特,雄也。《周禮·夏官·校人》凡馬,特居四之一。《註》三牝一牡。……

^ 《別譯雜阿含經·二六八經》:「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城乞食,到火姓達賴殊婆羅門家,爾時火姓達賴殊於中門前祀祠於火。佛來至門。達賴殊遙見佛來而語之言。住住旃陀羅。莫來至此。」

^ 69.0 69.1

《經集·序言》:「這樣,言經集之現在形狀之集成,雖屬相當以後之時代的,但其內容之構成以至諸經,其淵源是甚為古舊,幾乎所有之經,想其原形有部份是部派分裂以前的。這乃以本集之各經各偈比較梵文及漢譯等之部派文獻就可知道。繼承姊崎博士或奧多福蘭克之絕大努力:(M.Anesaki, The sutta–Nipata in chinese JPTS. 1907:M. Anesaki,the Four Bo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1908. p.9 ff;R.o. Franke, Die suttanipata Gathas mit ihnen paralleln,ZDMG. 1909; 1910; 1912)之跡,譯者(日譯者水野博士)於新探究之得,如由合舉附錄之對照表可知和本集有關係的他部派之經、偈有很多。……其次,本集有古舊的淵源,是於本集的偈文中,普通與巴利文法不一致之古代吠陀語之文法,屢處被使用著,而且本集之思想內容,或於本集所表現比丘之日常生活,於佛教固定化以前,甚為樸素之處亦可知道的。本集諸經,因為堆集如斯純朴之多的佛教思想,至後世並法句經和本集中之偈,為佛教徒所愛好,見註釋諸書常常引用本集中之偈亦可知道。又見阿育王於婆浮羅之敕文中,鼓勵一般人普遍的讀誦之七種經典中的三種(Munigatha,Moneyasute,Upatisa=pasine)事實存在於本集中(一、一二,三、一一,四、一六,)即知本集之諸經被珍重而廣大流通。」

^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ल vṛṣala vṛṣalá vṛṣalá or vṛ́ṣala, m. (fr. vṛ́ṣan) a little or contemptible man, low or mean or wicked fellow(in later language "a Śūdra" ) Lit. RV. 元亨寺譯本《小部·經集·賤民經》:「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給孤獨園。時世尊晨早著衣持缽及僧伽梨衣,為行乞而入舍衛城。爾時,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之居所,然神火之燈、供養供物。時世尊於舍衛城內次第行乞,走近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之居處。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遙見世尊前來。見已,白世尊言:汝!止於彼處,低級偽濫沙門!止於彼處。汝賤民者,賤民者!止於彼處,勿近神聖之處。世尊聞是言已,即向事火婆羅墮闍婆羅門作如次宣示:汝婆羅門!然汝知賤民者?汝知賤民者之法耶?卿瞿曇!我不知禿頭者事,亦不知賤民者之法。卿瞿曇!願汝說示,我欲知賤民者事與禿頭者之法。」

^ 《小部·經集·孫陀利迦婆羅墮闍經》: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見世尊為光頭圓頂,即謂:此是沙門,便欲轉回。時,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作如是思念:雖為光頭圓頂,此世亦有一部分光頭圓頂之婆羅門,我且近前,問彼之出身。於是,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行近世尊之處。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時世尊以偈對孫陀利迦婆羅墮闍婆羅門曰:「我非婆羅門,亦非剎帝利,既非毘舍族,又非他何者。……」[婆羅墮闍婆羅門曰:]「我等婆羅門,見時相問訊,尊婆羅門否,習問為常例。若汝婆羅門,答非婆羅門,我今重問汝,三句廿四字,彼之娑毘底,吠陀之讚歌。」

《雜阿含經·一一八四經》:「爾時,世尊剃髮未久。……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

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汝莫問所生,但當問所行,刻木為鑽燧,亦能生於火。下賤種姓中,生堅固牟尼,智慧有慚愧,精進善調伏。究竟大明際,清淨修梵行,而今正是時,應奉施餘食。』」

^ 《長阿含經·種德經》:「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餘鬼神眾之所恭敬,釋種,俱利,冥寧,跋祇,末餘,酥摩,皆悉宗奉。」《長阿含經·究羅檀頭經》:「又沙門瞿曇,為諸聲聞弟子之所宗奉,禮敬供養,亦為諸天,及諸鬼神之所恭敬,釋種,俱梨,冥寧,跋祇,末羅,蘇摩,皆悉宗奉。」

^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ssasataparinibbute bhagavati vesālikā vajjiputtakā bhikkhū vesāliyaṃ dasa vatthūni dīpenti.《善見律毘婆沙·跋闍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十非法起。」

^ 季羨林《佛教15題》〈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Ś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見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喬達磨」或「瞿曇」;有人說這是他的氏族名稱,連一些百科全書,比如《大英百科全書》也這樣說,但這是不對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名叫瞿曇彌(Gautamī),可見他們不是外婚。此外,瞿曇還是一個婆羅門氏族名稱,而釋迦牟尼佛屬於剎帝利種姓。瞿曇這個名字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來的。Gautama就是Vāmadeva。釋迦牟尼的真名是「悉達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dhārtha,意譯「吉財」或「一切義成」,梵文Sarvārthasiddha。」

^ 《善見律毘婆沙》卷1:「從此(七百結集)以後百歲又十八年中,波咤利弗國阿育王已生世,生已一切閻浮利地靡不降伏,於佛法中甚篤信極大供養。」

^ 《阿育王傳》卷1:「佛滅百年後,王華氏城,號阿恕伽。」

^ 《異部宗輪論》:「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十八部論》:「佛滅度後百十六年,城名巴連弗,時阿育王王閻浮提。」《部執異論》:「如是所聞。佛世尊滅後,滿一百年,譬如朗日隱頞悉多山。過百年後更十六年,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王名阿輸柯,王閻浮提。」

^ 西元489年譯《善見律毘婆沙》:「爾時阿闍世王,登王位八年佛涅槃,此年師子童子(Sinhabahu),而於彼洲初立作王;又有童子,名毘闍耶(Vijaya),往師子洲中,安立人民住止處竟。爾時閻浮地王,名欝陀耶跋陀羅,登王位已十四年,此毘闍耶,於師子洲中命終。欝陀耶跋陀羅,已十五年,半頭婆脩提婆(Panduvasudeva),於師子洲登王位。爾時閻浮利地,若那迦逐寫迦,登王位二十年,半頭婆脩提婆王,於彼命終,阿婆耶(Abhaya)即代為王。閻浮利地王,名脩脩佛那迦,作王十七年,阿婆耶王二十年,有波君茶迦婆耶(Pandukabhaya),起兵伐阿婆耶王,得仍即立代為王。閻浮利地王,名迦羅育,在位已十六年,波君茶迦婆耶已十八年。閻浮利地王,名栴陀掘多,作已十四年,波君茶迦婆耶命終,聞茶私婆(Mutasiva)代。閻浮利地王,名阿育,已在位十七年,聞茶私婆命終,天愛帝須(Devanampiya Tissa)代。爾時佛涅槃後,阿[少/兔]樓陀王、閔躕王,在位各八年。那迦逮婆迦,作王十四年。脩脩佛那迦,作王十八年。其兒代名阿育,作王二十八年。阿育王有十兒,並登為王二十二年。次玖難陀代,作王二十二年。復有栴陀掘多,作王二十四年。賓頭沙羅王代,在位二十八年。阿育王,代位已十八年,摩哂陀到師子洲中。」《島史》、《一切善見律注序》和《大史》記載,佛滅後阿闍世王又統治了24年,其子欝陀耶跋陀羅統治了16年,毘闍耶是師子童子之子,在佛滅那年毘闍耶初來楞伽島稱王。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宇井伯壽博士根據北傳,認為阿育王距離佛滅有一一六年,由此成立了佛滅於西元前三八六年的說法。根據此說,推算出佛陀住世時間為西元前四六六——三八六年。先前提及的錫蘭傳以佛滅至阿育王即位間為二一八年,其間錫蘭王位只有五王相承,五王在位時間竟長達二一八年,所以放棄錫蘭傳;結合「阿育王於西元前二七一年即位」的北傳說法後,得到這個年代。中村元博士將阿育王的即位年代修正為西元前二六八年,認為佛入滅於西元前三八三年左右。」印順《佛教史地考論》,五、阿育王中心的王系:「『島史』的編者以為:婆君荼迦婆耶初為盜賊,十七年間無王。其後,勝利歸於婆君荼迦,作王達七十年。這僅是於八十七年中,分出十七年為無政府時代而已。如依『島史』說:婆君荼迦初為盜賊時(王國因而崩潰),至少也得二十多歲吧!經十七年,又七十年而卒,那末應享年一百十歲以上。聞荼私婆Mut!asi^va ,是婆王的兒子,以六十歲生子來說,聞王登位時,也該五十多歲了。作王六十年,又是一百十幾歲。這樣的長壽王統,是怎樣的難以想像!「眾聖點記」的信仰者──呂澂,對於這些,也覺得「有不自然處」。實則,到阿育王時代,錫蘭人記憶中的君王(可能還有神在內)不過五人,這那裡有二百三十六年(到育王十七年止)?為了證實佛滅二百十八年說,造成王統編年。這一古老的傳說,在這些創造歷史的專家手裡,被惡化到極點!」

^ 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第七節教團之發展與分裂:「從以上各點看來,照《錫蘭傳》的說法,阿育王以前部派已分裂完成,以及自佛滅至阿育王即位有二一八年,從教團發展史的立場來看,這兩件事都很難成立。至阿育王為止,僧伽傳承四至五代,其年代以「百餘年」為妥。而且在種種資料之中,只有錫蘭的傳承資料主張阿育王為佛滅二一八年之說,在印度本土之中,沒有類似的資料。」

^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Nepal confirm early date of Buddha's lif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3年11月25日 [2015年7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0日).

^ 揭開釋迦牟尼誕生時間之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太日報,2013年11月27日

^ 《增一阿含經·高幢品·五經》:「是時。迦葉將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聽我等得作沙門。……是時。江迦葉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門。……爾時。順水下頭有梵志。名伽夷迦葉。……即將二百弟子。順水上流。乃至學術之處。遙見二兄而作沙門。……是時。伽夷迦葉前白世尊。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修清淨行。……是時。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時。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盡成阿羅漢。是時。世尊以見千比丘得羅漢。爾時閻浮里地有千阿羅漢及五比丘。佛為六師。……是時。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即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迦毘羅衛國。……是時。世尊與王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是時。真淨王普集釋眾。而作是說。諸沙門等。顏貌極醜。剎利之種。將諸梵志眾。此非其宜。剎利釋種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諸釋報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剎利還得剎利眾。此乃為妙。是時。王告國中。諸有兄弟二人。當取一人作道。其不爾者。當重謫罰。」

^ 馬克斯·韋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第1篇〈印度教的社會制度〉:「部落原有的祭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婆羅門,他們負責儀式的執行,並藉此說服這些部落的領導人,順便提供證據,讓他們相信自己原本具有剎帝利階級的血統,只是暫時遺忘罷了。有時候,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部落的祭司也會宣稱他們自己也是某個特殊的吠陀學派的婆羅門,他們乃是出身一個古代著名的婆羅門氏族,而這個氏族又可溯源至某某個仙人。」「有關這些氏族的系譜、起源的神話,有些還可以追溯到史詩或前史詩的時代,從某處抄來或根本就是偽造的,被記錄下來,並找到證據支持,使這些系族可以提出拉吉普(Rajput)-這個辭彙目前被用來稱呼剎帝利,意指王室親屬-身份的要求。」

^ 方廣錩《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

^

《雜阿含經·九三經》:「時,有長身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

^

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關於領群特一詞,又別作Vasalaka。考毘舍離域(異譯毘耶離),巴利文常作Vesālī;但也有作Vasalaka的,如律文七百結集中「毘舍離諸跋耆比丘」的毘舍離。所以巴利文的Vasalaka,即是毘舍離。婆羅門稱釋尊為Vasalaka,意思是毘舍離人。依後代的解說,毘舍離的意義是「廣嚴」,並無卑賤的意味。這與婆羅門口中的毘舍離,帶有卑劣不淨的意義不合。毘舍離,即今Besarh村,在北貝哈爾的Muzaffarpur區。正統的婆羅門學者,對這一帶的民族,無論在血統上,文化上,素來是輕視的。所以「毘舍離人」本意很好,但在婆羅門口中說起來,就有點輕視誣辱的意味。這如東夷的本為仁人,在從前中國人的口中說起來就有點鄙視一樣。釋尊是舍夷國的釋迦族人,這是沒有問題的。他與毘舍離一帶民族,有血統與文化上的共同性;婆羅門這才稱釋尊為毘舍離人,釋尊也不否認。漢譯的旃陀羅,是毘舍離通俗的意譯,一望而知的知道是賤族。至於領群特一名,大抵是指領群的特牛。牝牛vasā與毘舍離的聲音相近;釋尊的教化眾生,如領群的大牛一樣。譯者的譯作領群特,或許如此。總之,領群特一名,在婆羅門口中,是意味著種族的卑劣。」

^

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長阿含』(卷十三)『阿摩晝經』說:婆羅門子阿摩晝,在佛面前說 :「彼釋(族)廝細,卑陋下劣」。釋尊反指他「是釋迦奴種」,等他理解血統的已有混合,然後又為他解說,「滅其奴名」,恢復他的尊嚴。婆羅門的輕視釋迦族,確為當時的事實。又像『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羅婆堂經』說:有兩位婆羅門族而從佛出家的比丘,被他的同族痛責:「汝等捨勝從不如,捨白從黑。……汝等所作大惡!極犯大過」!這也是種族貴賤論的謬見在作怪。」

^

印順《印度之佛教》:「釋迦族,舊傳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後。初居印度河側,東下立國於雪山之麓,即釋種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曇(即喬達摩)仙之後,因以瞿曇為氏雲。然以近人之考證,頗不以此說為然,而以釋種為黃色之蒙古人種。玄奘『西域記』,謂迦毘羅衛以外之釋族,凡四國:一、梵衍那國,在雪山中,即今興都庫斯山脈之西部。二、呬摩呾羅(雪山下)國,在巴達克山南。三 、商彌國,在蔥嶺西南境,與印度、阿富汗接壤。四、烏仗那,在今印度西北邊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蔥嶺下。此四國悉非雅利安人也。『雜阿含經』載:釋尊嘗入婆羅門家,被呵為「領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釋尊而為雅利安人,則不當如此。舍衛國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釋種拒不與婚嫁,其種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見。從地理之分佈而考之,則可見其為山嶽民族而南望大陸者。釋族以孔武有力稱;其東鄰拘尸那,稱力士生地。迦毗羅衛之釋族,蓋雪山中之遊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漸農業化者。自蔥嶺東來,沿喜馬拉雅山分佈之居民,如西藏、尼泊爾、不丹,及(印度)阿薩密省,悉為黃種。釋族非雅利安系,其為黃種無疑也。毗舍離民族為離車子,摩竭陀與之通婚嫁。玄奘傳尼泊爾為離車子。毗舍離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為言,疑釋種同此。」

^ 《毗尼母經》:「有二婆羅門比丘,一字烏嗟呵,二字散摩陀,往到佛所,白世尊言:『佛弟子中,有種種姓,種種國土人,種種郡縣人,言音不同,語既不正,皆壞佛正義。唯願世尊聽我等依闡陀至(指梵文)持論,撰集佛經,次比文句,使言音辯了,義亦得顯。』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是吾意也。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相關討論可見季羨林《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 Richard Salomon 「Ancient Buddhist Scrolls from Gandhāra: The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 UW Press: Ancient Buddhist Scrolls from Gandhara. [2008-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8).

^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 [201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 Andrew Skilton. A Concise History of Buddhism. Windhorse. 1994: 64–65. ISBN 978-0-904766-66-0.

^ 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三章 教義概說

^ 《漢語大詞典》第16503頁 第11卷 1144

^ 慈怡法師. 佛光大辭典. : 3011.

^ 艾約瑟. 釋教正謬. 維基文庫. [1857年首次發表] [2025-02-09] (中文). 釋迦文佛、涅槃已久、其言雖存於書、其能其威、歸於無何有之鄉矣、求之何益、憑之何利、免我罪、佑我身、解我苦、救我靈、皆非彼所能者、何必拜厥像、而以香花供養之耶、彼得曰、舍耶穌別無救主、蓋天下人間、更無錫他名、可以得救者也、佛諸弟子、竭力尊敬釋迦、殊未深思、天之主宰、必以此爲重罪、而深惡痛疾之、不肯以身之榮光、讓於諸佛菩薩、及冒稱上帝天王諸人、上帝曰、我必不使我之榮光、爲他人所奪、我之聲聞、爲偶像所得、此乃上帝恆久不變之志、聖書載之彰彰、然則凡拜佛者、視彼爲天地間獨尊、不免獲罪於眞爲獨尊之天父、

^ 艾約瑟. 續釋教正謬. 維基文庫. [1857年首次發表] [2025-06-24] (中文). 佛經雲、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所王之土、噫、何言之妄也、上帝創造天地、必主宰宇宙、不使大權旁落、彼非冒竊上帝之權乎、世界開闢、巍然煥然、所制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魚蟲、一一皆供人用、人背上帝而奉如來、非喪其天良乎、夫受天命之謂王、眾所往歸之謂王、佛雖大覺、亦一自了漢、未有天命、未爲民所歸往、安得雲此世界爲其所王之土耶、天下萬國、宜從上帝之命、受衣食之源、宜如何感謝之、蒙好生之德、宜如何稱頌之、可恨佛教、行世已久、教世人忘其本根、思攘上帝之權、而欲篡大寶之位也、如保羅所云、彼惡人妄自尊崇、謂超於凡稱上帝、世所崇拜者而敵之、入上帝殿居上帝位、自以爲上帝、然屆期主以辭氣滅之、使彼淪胥以亡、

^ 楊格非. 上帝真理. 維基文庫. [1899年發表] [2025-06-26] (中文). 人旣忘上帝、則妄認佛及菩薩及玉皇等爲上帝、或認天地爲上帝、或雲上帝止是一條理、人所妄認爲上帝者、旣如此之多、故宣傳真理者、必一一破其迷誤也、○佛非上帝也、佛書所言之佛甚多、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彌勒佛、燃燈佛等名、佛教出自天竺國、〈卽今印度爲大英屬國〉前代在天竺國、實有釋迦牟尼、自生至今、約二千五百年、其餘諸佛、皆假捏名號、絕無其人、佛之一字、非上帝之稱也、佛書雲、佛者覺也、明覺也、謂迷則衆生、覺則是佛、釋迦牟尼、人也、其爲人、不顧天倫之樂、出家爲師、其爲師之意、乃欲救世、然其所言之道、則大錯也、由此觀之、何可認佛爲上帝乎、○菩薩亦印度語、佛書雲、菩薩、學道者之通稱也、菩薩非天上操權之神、亦只是人、或雲、佛之一字、明而教也、菩薩二字、問而學也、是呼之爲菩薩、猶呼之爲學生而已、孔門顏曾閔冉、人不認爲上帝爲神、認釋迦牟尼之學生爲上帝爲神、是何意乎、非大悖理乎、

^ 隨佛禪師. 佛陀生平略說. 原始佛教會. [2025-02-21] (中文).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對象只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恆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迴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獨居,以苦行來「消除宿業」,遠離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來進入禪定,並觀想神我與宇宙(大梵)合而為一,達到「梵我一如」的永恆境界,此即苦行沙門追尋的解脫。悉達多最先以苦行沙門作為學習對象,為了習得精深的禪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羅邏迦藍(意為自生,巴 Āḷāra-kālāma)沙門學習「無所有處定」,再向優陀羅羅摩子(意為雄傑,巴 Uddaka-rāma-putta)沙門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兩位是當時正統婆羅門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義者。悉達多不僅認真的修習禪定,傳說甚至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努力的尋求「梵性獨存、永恆的解脫境界」。35歲時,悉達多在苦行的修習中,已經歷了六年,發現苦行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開始對苦行產生懷疑。當時因為聽到路過之調琴師的調琴要訣,謂「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優美,不緊、不鬆則音聲優美」。悉達多於此有所領悟,即捨棄無益的苦行,改以「不放逸安樂、不無益自苦的中道」作為修行的準則,並且不再堅守「神我」的信仰,另外採取探尋「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開啟了通向正覺的大門。悉達多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經四十九日的禪定與觀察, 洞見了生死輪迴之真相的「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依「十二因緣法」,發現了「滅苦之八正道」,確立了「四聖諦」為正覺的次第。依此,悉達多以「緣生、緣滅」之正覺,攝導離貪之正見等「八正道」的修證,達到了貪愛、瞋恚、愚癡的斷盡,完成生死的解脫,不受後有。至此,悉達多依次的完成正覺、離貪及解脫,圓滿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自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為此時的悉達多已經徹底的覺悟、解脫,所以自稱為 Buddha 佛陀(意為已經覺悟的人)。

^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PDF). The Holy See. [1965年10月28日發表].

^ 程明聰. 耶穌也說過,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我父那裡去. 所以,為何梵二在Nostra Aetate裡面說到信奉其他宗教的宗徒也能得救?. Ask Fr Francis. [2025-06-24] (中文).

^ 程明聰. 為什麼有那麼多宗教?哪一個是真神?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真神,但每個人有不同背景,大家的真神是否同一個?如果都是同一個真神,為什麼要化成不同的東西?. Ask Fr Francis. [2025-06-24] (中文).

^ Ming Chung Ching. A family member, a born Catholic, has become a modernist/universalist during these years. He believes people of all religions can enter heaven; muslims, jews, hindus, scientologists, even pagans of the ancient world can enter heaven!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one God, but he thinks that all the religious people of the world basically worship the same God even if it’s not Jesus! How can we help him to bring him back to the Catholic faith?. Ask Fr Francis. [2025-06-24] (美國英語).

^ 程明聰. 天主在佛教徒中嗎?佛教信仰是天主創造的嗎?. Ask Fr Francis. [2025-06-24] (中文).

^ 程明聰. 為什麼華人祭袓拜佛就被視為迷信,觸犯十誡,而敬禮聖母、向聖人祈禱祈求保佑就不是?. Ask Fr Francis. [2025-06-24] (中文). 拜佛本身並不是原本的佛學所教導的,而是一種民間佛教,混入了不少迷信的成份,與拜神拜天地一般。這些是迷信,因為並沒有根據,也沒有這些神。通常的觀念都是,拜神是為求福,不靈驗就拜別個。迷信其實並不是拜甚麼神明,說到尾很多時只是信自己,但卻要求神明滿足自己的所要。

^ Smith, Peter. Manifestations of God. A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the Bahá'í Faith. Oxford: Oneworld Publications: 231. 2000. ISBN 1-85168-184-1.

^ Oliver, Victor L. Caodai Spiritism: A Study of Religion in Vietnamese Society. BRILL. 1976 [2023-09-24]. ISBN 978-90-04-0454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1) (英語).

^ Oliver 1976,第9頁. sfn模板錯誤: 多個指向目標 (2個): CITEREFOliver1976 (幫助)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od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大川隆法. 雷姆利亞與亞特蘭提斯文明滅亡的真相. 九韻文化. 2014. ISBN 9789865767112.

^ 113.0 113.1 113.2 第四章 佛陀的家譜. 開山星雲大師. [2018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8月26日).

^ King_Sihahanu.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6).

^ 115.0 115.1 115.2 115.3 《佛》 “路线斗争”(4). 和訊讀書. [2018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8月26日).

^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03冊No.191 眾許摩訶帝經 (13卷)【宋 法賢譯】第4卷. CBETA漢文大藏經. 2016年6月15日 [2018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8日).

^ 117.0 117.1 117.2 佛陀十大弟子傳─阿那律尊者. 法界佛教總會. [2018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2日).

^ 118.0 118.1 118.2 靜思晨語:【05月13日】僧寶之始. 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 2013年5月13日 [2018年8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8日).

^ 《佛本行集經》卷第十一703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正藏》檢索,2018年

^ 《佛本行集經》卷第十一704—705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正藏》檢索,2018年

相关推荐

世界杯球票官方转售平台今日开放啦
365bet提前结束投注

世界杯球票官方转售平台今日开放啦

📅 07-04 👀 1796
🎉王者荣耀铭文页第三页需要多少点券?🤔
1080p和1080i选哪个好
365bet提前结束投注

1080p和1080i选哪个好

📅 07-05 👀 4411